首页 > 茗茶论道 > 名家评茶
国家一级评茶师陈水潮的茶文化
国家一级评茶师陈水潮的茶文化
更新时间:2014/3/25 20:15:49 作者: 来源:南方网景 点击数:316

    中国茶都 安溪,乃至全国乌龙茶界,有一个人的名字如同铁观音 一样声名遐迩。你可能没见过他,但你可能听说过关于他的故事;你可能没有品尝过“水潮茶”,但你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运用过他的“茶经”。
    茶人、茶博士、茶痴、茶仙、茶官……在他身上,体现了众多的茶元素,也汇集着众多的茶角色。生长在芳香四溢的铁观音故乡,茶乡养育了他,他为茶乡增辉添彩。
    “安溪铁观音 第一茶人”。这是业内人士对他的评价。他,就是安溪县委副书记、茶管委主任、国家一级评茶师陈水潮。
    一、 茶 痴
    陈水潮对茶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痴迷情感。陈水潮出生在茶人世家。家乡感德镇,海拔500多米,一个云雾缭绕的地方,一个盛产世界名茶铁观音的地方。他所在的槐植村,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成为晋江地区最早的铁观音生产基地。羊乃陆产之珍,鱼乃水族之长,茶乃山中之灵。“其性精清、其味浩浩、其用涤烦、其功致和”,甘纯香长的铁观音,成为茶乡人的生命树。乡亲们走亲访友往往要以茶相赠,朋友坐谈、心情舒畅时泡上一壶,疲乏劳累、精神不振时泡上一壶,身体欠安、肠胃不适时,也要喝上一杯铁观音。生于斯,长于斯,浸淫在茶的世界,陈水潮自小就对铁观音产生浓厚的兴趣。“倚茶为命,不可一日无此君”。陈水潮与家乡的铁观音结下了不解之缘,并从此以身许茶,一心为茶,情到痴处也无悔。
    初中毕业后的陈水潮,适逢“文革”,只好回乡种茶制茶。富有进取心的陈水潮,在人生道路上,先后担任村领导、乡镇领导、副县长、市水产局长,以及分管县茶业的县委副书记。一路走来,陈水潮说的是茶话,喝的是茶水,想的是茶事,做的也大都与茶有关。早晨起来第一件事,就是泡茶,“客至不限瓯数,竟日持茶器不倦”。走到哪里,口袋里掏出来的也是小包装茶叶。出差在外,更是茶不离身。而追寻好茶,成了水潮的一大乐趣。
    在水潮眼中,茶是和谐社会最好的调节剂。在铁观音面前,人是平等的。与水潮谈茶论茶的,有文人雅士,也有乡下老农。一茶在手,无拘无束,其乐融融。
    水潮追茶,功在不舍。无论什么人、处于什么地位,居于什么地域,碰到好茶,通知一声,陈水潮都会奔过去,不是去喝茶,是去品茶、鉴茶,关心的是怎样才能种好茶制好茶。
    “会喝好茶、有好茶喝、有时间喝茶,是一种清福”。按照鲁迅这一标准,水潮无疑是最福气的人。安溪有的是甘甜泉水、有的是上等铁观音。水潮泡茶,极为讲究。好茶好水,再配上好瓷瓯,于茶桌上置一天平,茶量以“克”计,视瓯之大小,装六至八克不等,然后,便摆起龙门阵,斗起功夫茶。别人的茶具大多只有一个茶壶,水潮的茶具特别大,一字儿排开的,是5个以上的茶壶。单这架势,就让你有一种刘姥姥进大观园般大开眼界。当这几个热气腾腾的瓯盖一拿开,满室的芳香扑鼻而来,“两腋习习香风生,泠然便欲乘风飞”。
    泡茶也是水潮的一项重要工作,走到哪里,品到哪里。几泡下来,今年的茶季哪个地方好、整体水平比往年高或低,水潮便心中有数。陈水潮爱茶成痴,成了安溪及闽南爱茶人的一种美谈。
    1997—2001年,水潮任职泉州市水产局局长。虽然离开了家乡,从事的也是与茶风马牛不相及的水产业。然而,品茶、追茶仍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每到周五,水潮就急着往安溪赶。特别是产茶季节,回到安溪的水潮,顾不上回家休息,就直奔茶区,追香而去,在茶农家连住两个夜晚,周日晚再赶回泉州,忙得连家也回不了。祥华乡新寨村的詹玉春回忆说,有一次,他做了一泡好茶,感觉味道独特,心里却没把握,便往泉州给陈水潮打个电话,陈水潮一听,立即来了兴趣,马不停蹄,顾不上夜黑山路崎岖,驱车140多公里赶到祥华新寨村,先泡茶再吃饭。果然,这泡好茶是那一年发现的最好铁观音。“禅机且向天边去,此中境界随心游!” 发现好茶比发现金矿更能使陈水潮高兴,再累再辛苦也值得。
茶痴爱茶,是因为茶是好东西。水潮痴茶,一半是为自己,一半是为百姓。能达到这种境界的,也只有水潮。而百姓遇到水潮,便是一种福份。
   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,陈水潮先后担任祥华乡的乡长、书记。当时的祥华乡,是贫困县中的贫困乡,人均年纯收入只有180元,茶米油盐难以维持。贫困的帽子如何脱掉呢?“种茶!”爱茶的陈水潮马上想到的,还是茶。
    祥华与感德的海拔高度、气候环境、土壤特性都差不多,为什么感德种茶多群众收入高,祥华就不行呢?关键在观念。于是,陈水潮在祥华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“种茶运动”,全乡推广种植铁观音,号召党员干部带头种,家家户户种茶,乡政府补助提供铁观音茶苗,完不成任务的村干部不能过关。同时,陈水潮积极引导改进制茶技艺,制作适合消费者口味的清香型铁观音,率先举办茶王赛活动。一系列兴茶措施,短短几年时间,祥华乡铁观音种植面积由不到2000亩扩展到6000多亩。
时任福建省长的胡平同志来祥华乡调研,听了陈水潮种茶脱贫致富的规划汇报后,一走出会议室,就高兴地对陪同调研的各级领导说:这个乡脱贫有希望。确实,正是陈水潮任职期间的大力倡导,才使祥华乡成为安溪铁观音的新兴主产区,使祥华铁观音声名远扬,彻底改变了祥华无好茶的历史,祥华成为优质安溪铁观音的代名词。如今的祥华乡致富了,全乡老百姓的收入,百分九十来源于茶产业。用老百姓的话概括,体现为四多:手提电话比锄头多,摩托车比自行车多,新楼房比旧房屋多,空调机比芭蕉扇多。
    茶痴是清醒的,而老百姓也是不会忘记幸福的引路人的。好多祥华茶农现在还是把祥华铁观音称做“水潮茶”。更有甚者,善于感恩的祥华人认为,“初一敬天公,初二当敬水潮公。”
    “野泉烟云白云间,坐饮香茶爱此山”。能升调到泉州市局当局长,是很多人盼望不已的事。而陈水潮的心却被家乡的“茶”栓住。任水产局长的3年10个月,让陈水潮懂得了海懂得了鱼,但他就是没感觉,就是喜欢不起来。2001年,水潮多次上递请调函,跟当时的市委领导倾诉他的茶之爱,茶之痴,茶之特长,请求回调安溪,在更适合自己的岗位上找准自己的位置,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。感动于水潮这份痴情,市委领导动容了,跟水潮谈了一个上午,说了一句话:“好吧,你回去吧!”这位领导又紧接着说:“你知道吗?本地人是不能当一把手的,去当副书记吧,给你加括号正处!”水潮回答: “不加括号也行,能回去就行。”
    百饮独迷茗饮事,千情只为观音韵。陈水潮真的回安溪了,尽管当时家人不理解,别人也有误解,但水潮却是坦然的,他不计较个人得失,为的是自己对家乡铁观音的这份痴情。
    二、 茶 仙
    “茶仙”之谓,是安溪县委书记尤猛军对陈水朝的誉称。
    在闽南人心中,称得上“仙”的,要精于茶之至道,知茶识茶悟茶,达到一种五花聚顶贯通神性的高深,其茶言、茶行更有一种飘逸放旷之韵。
    水潮品茶,仙风道骨,可感而不可学也。单说水潮“甩盖”一招,堪称茶界一绝。晓晔君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《“茶仙”陈水潮》,就传神地描绘水潮泡茶“甩盖”的优雅洒脱:“闻香时,右手执盖,于近鼻处深吸,双目微合,鼻息匀、细、长,其人若登仙境。而后,张开双眼,随手一甩,瓯盖正好落在茶瓯上,不轻不重,不倚不偏。无须再饮茶汤,优劣已了然于胸。只远距离甩盖一招,有好学者摔破瓯盖数百,亦徒效颦。”
    “仙能飞行云中,神化轻举”。茶仙需要长期功夫茶练出来的特别感觉。水潮喝铁观音,喝成了精,无论什么茶,他一泡饮,推断产地,百说百中,准确说出这茶出自哪个乡镇或者是哪个茶店,是山麓、山腰,或是山阴山阳。市井斗茶,难解难分、争辩面红耳赤之际,一句“请水潮来”,问题便迎难而解。
    有好事者不信。祥华乡某领导请陈水潮品茶,一下子泡了几十泡,并另外挑选出几泡比较好的,第二天早上,再请水潮来品,说是有人刚刚送来好茶,让水潮鉴定鉴定。陈水潮拿起瓯盖只闻一下,喝都不用喝一口,眉头一皱,这不是骗人吗?昨天晚上刚喝过的,还想来蒙骗我?这下,众人皆服,看来,骗别人容易,想蒙水潮难。
    在市委党校培训期间,一个领导朋友请水潮到家里喝茶。这位领导说,水潮,听说你识茶了得,晚上我要考考你。于是便挑了一泡茶,放在水潮面前。水潮提出一个条件,要求自己操作泡茶程序。沸水一冲,,香气四溢,入口一啜,茶韵十足,水潮连夸好茶好茶。领导追问:那你说,这茶是哪里的?陈水潮不假思索:这茶是长坑乡某人送的,是长坑乡三村村某茶农采制的。那位领导立时懵了,“连谁送的谁制的都清楚,神哪!”
    沾上“茶仙”的仙气,谁家的铁观音便点铁成金。陈水潮在茶乡就拥有一大批发烧友。
    晋代的美男子潘安,可谓追者如云。潘安的发烧友是一些少女、少妇。据史料记载,潘安年轻时出游洛阳,妇人遇到他,手拉手把他围起来,害得潘美男前面跑,一大群少女后面追,成为洛阳城一道亮丽风景。
水潮不是帅哥,追逐他的也不是美女。“茶仙”的发烧友则是茶农茶商茶友。据说,产茶季节,“茶仙”下乡淘茶,茶人茶商闻风而动,追风而去。
    “茶仙”无疑是一面大旗,是一张金字招牌,相信他,没错!据说,“茶仙”在某乡村歇脚,四村八里的茶农寻迹而来,开小轿车的、寄摩托车的,山村小路,卷起一阵尘土。大家兜里都藏着几泡好茶,为的是能与“茶仙”斗斗茶,能让“茶仙”颔首的,无疑身价百倍。而“茶仙”驻脚的茶农家,则让善于捕风捉影的茶商挤破门槛,茶价当然也不低。“茶仙”光临的商家,则是门面生辉、生意盈门,“茶仙”经过的茶市,也会旺气十足。
    水潮“仙”气大了,经他导评的茶叶也就鲜活有灵性。很多人对安溪铁观音的认知和痴迷是从陈水潮这里开始的。
   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,在国宾馆,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厅,在香港、在台湾,在意大利……陈水潮侃侃而谈,谈安溪铁观音近300年的演进历史,谈安溪茶业跳跃式发展,谈茶友如何品评鉴别铁观音,谈安溪铁观音的保健功效,谈安溪深厚的铁观音茶文化……朱容基、李铁映、罗豪才、张克辉、迟浩田等国家领导人,以及联合国官员,都在“茶仙”的导茶中,领略了安溪铁观音的神韵。
    2005年6月27日,意大利帕尔玛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、联合国粮农组织、国际协会、国家地理标志委员会等国际组织,在这里联合主办 “全球地理标准保护”研讨会。安溪铁观音作为国家工商总局推荐的中国唯一代表,亮相国际论坛。安溪代表团的发言,20多分钟的自由提问时间,居然没有人提出异议。安溪铁观音原产地地理标志,得到来自美国、法国、德国等世界55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名代表的一致认可。安溪铁观音以自身魅力征服了全体与会代表,成为会议上唯一没有争议的地理标志,多次得到最热烈、最持久的掌声。在论坛上,在会后的晚宴上,拥有一泡地道的安溪铁观音、学会品评安溪铁观音,成为与会官员和代表的热切愿望。陈水潮也成为会议期间的焦点人物,祝贺声、请教声伴随着安溪代表团。安溪铁观音大出风头,国家工商总局的有关领导和中国驻意大利使馆经济商务参赞秘书,紧握着陈水潮的手,赞扬安溪铁观音为国争光,赢得国际荣誉。
    茶香袅袅,仙意飘飘。正是“茶仙”水潮几十年来,在各种大小场合,在各种不同层次的导茶,才让安溪铁观音更为世人所知。而许多对安溪铁观音不了解的人,因为茶仙的感染,成为安溪铁观音的茶痴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陈水潮算是中国乌龙茶界“第一导游”。
    别人品茶,大多是观颜察色品味闻香,水潮品茶,自创“美声喝法”:茶汤入口,啧啧有声,先声夺人,声情并茂。如此“喝”法,“五官并用,六根共识”,茶汤在舌根、喉咙翻滚,强烈刺激感觉器官,茶之味、水之媚、意之美,尽在茶饮中。“滚珠落喉”的感觉和似乎可以渗入神经末梢的香气,都会叫人不醉而醉。
    水潮所以为茶仙,还在于品茶论道,自成一法,适合不同层次的品茶要求。
    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品评鉴别安溪铁观音,陈水潮总结出评品铁观音的“15个度”,最适合业余爱茶者使用。
    第一,观外形,从紧结度、匀整度、色泽度三个度来判断。
    第二,闻香气,从清纯度、强弱度、持久度来判定。
    第三,看汤色,从适度金黄度、清澈度、表面光滑度来断定。
    第四,品滋味,从爽口度、饱满度、回甘度三个度来考虑。
    第五,看叶底(茶渣),从叶底的柔嫩度、肥厚度和发白度来辩识。
    陈氏鉴茶法,既有实践经验,又有理论高度,通俗易懂,易学易用,爱茶人也不妨学学,即使不能成为评茶师,至少,自己喝茶能爽口爽心,买茶也有鉴别力。
    “15个度”鉴茶法,适用于初级爱茶者,而对于资深茶人,陈水潮又总结一套品赏观音韵的领悟。
什么是观音韵呢?在水潮看来,“似香非香,似酸非酸,香气悠长,喉底回甘”,具此四者,这是观音韵的第一档次。
    第二档次,观音茶发现在安溪,发源地安溪,离开安溪这个地方,就没有观音韵。这个意义上讲,观音韵是一种乡土韵。
    第三档次,观音韵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之韵、人生之韵,回味无穷。 
    解释观音韵,从形而下到形而上,从口欲享受到人生艺术的高度,还有禅的高度,虽然前人对茶也有类似评价,但绝对没有陈水潮这样富有层次,这样明白清楚。
    当然,要体味这一观音韵的高深境界,需要深厚的人生阅历,需要更高层次的茶道追求,而不同的人在品尝中也有不同的领悟。
    茶仙都是得道高人,有谁能像水潮这样的呢?在整个乌龙茶产区,以至在安溪铁观音主销区,“知不知道陈水潮”成了检验你是不是茶人的标准。
    三、 茶 官
    茶是凡尘一物,却事关民生。早在2000多年前的《诗经-小雅》就说:“民之质矣,日月饮食。群黎百姓,遍为尔德”。茶是“宜民宜人,是为德”。尤其是唐宋以来,随着茶市贸易的发达,“能以一叶之轻,牵众生之口者,唯茶是也”。
茶产业则是安溪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。在百万安溪人口中,有80%的人从事与茶相关的行业。茶业在安溪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,肩负着安溪脱贫致富的希望。
    事实上,曾经被列为福建省最大贫困县的安溪,就是靠着小小的茶树不仅脱了贫,还奇迹般地连续10年跨入全省经济发展十佳县行列,并进入全国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。而具有千年产茶历史的安溪,让安溪铁观音真正成为“地球人都知道”的品牌,也是近20年来的事情。
    安溪铁观音能有今天的辉煌,除了历届县委、县政府深入实施“茶叶富民”发展战略外,作为茶官的陈水潮,功不可没。
“兴茶唯有清溪水;振邑全凭翰海潮。” 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孟繁锦为陈水潮撰书的一副嵌名联,就形象地点出陈水潮对安溪茶产业发展的贡献。
    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,先后担任副县长、县委副书记的陈水潮,茶业就一直是他分管的一项重要工作。作为茶官,其身上的责任之重可想而知。
    如果说,在祥华任职时大力发展茶业生产,是陈水潮茶官的牛刀小试,那么,在县里当茶官,则给陈水潮提供更大的舞台。
    历届安溪县委、县政府政府都一直坚持“茶叶富民”战略,把茶叶作为富民经济、民生经济抓紧抓好。作为茶官,无疑是“茶叶富民”战略的具体实施者。
    茶官的定位不满足于自得其乐的茶人。茶人是独自乐,自我陶醉。而茶官则是“越众饮而独高”,着眼的是茶之“德”,茶之民生功效,给“万民以福祉”。
    中国有一千多个产茶县,有千千万万、大大小小的茶官,陈水潮能脱颖而出,自有其不同之处。
水潮管茶,既有茶人的专业,又有茶痴的执著;既有茶仙的大气,更有茶官的务实。四者的有机结合,是水潮当茶官的特色。从乡长、书记干到副县长、县委副书记,一直紧紧抓好的一项重要工作,就是致力于安溪铁观音品牌的打造,致力于安溪茶产业的发展。
    茶官管茶,更重要的是明思路、定目标、抓落实,在大处着眼,在执著处追求。
    树立好安溪铁观音品牌形象,保护好安溪铁观音品牌,把安溪茶产业做大做强,这一直是安溪茶业管理者孜孜以求的目标。
    陈水潮管茶,目标明确,规划前瞻,措施得力,所提的建议、意见都得到县委、县政府领导的赞赏和肯定。在长期的茶官历程中,他参与策划、组织、实施了安溪茶业“多步走”发展阶段:
    一是“扩面积、提单产、增总量”;二是“建基地、提品质、拓市场”;三是“创优质、出精品、树名牌”;四是现在的“创建绿色、保护品牌、规范经营、注入文化”。
    别看这几个阶段的内涵只有几字之差,却是对不同阶段安溪茶产业发展的准确定位和及时调整,每个阶段,都是安溪茶产业发展层次的提升,对农民增收致富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。
    下面这组数据就有力地说明这一点:1990年,全县农民人均茶叶收入83元,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46元的15%;1995年全县农民人均茶叶收入322元,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947元的19.7%;而2000至2004年,农民人均茶叶收入分别为881元、1175元、1525元、1965元、2358元,占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6.3%、33.5%、41.2%、45%、48.%, 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茶叶收入2570元,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156元的50.5%,茶叶成为农民最重要的收入来源。
    “经野之宏略,富民之远图”。长期不懈的努力,安溪茶产业终于一枝独秀,小茶叶做成了大产业、大文化。到2005年底,创下县级茶园总面积、茶叶总产量、茶叶总产值、受益人口、茶农收入水平、茶叶平均单价、涉茶人员、茶产业化等全国茶界的众多第一。“安溪铁观音”首摘全国茶业“中国驰名商标”,飘香的茶产业成为安溪的支柱产业,并带动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。“品铁观音香飘两岸;拜妈祖庙情系一家”。这是出现在2005年央视春节晚会上的这一幅对联。勿庸置疑,安溪铁观音已成为福建向外展示的特色品牌。
    “安溪铁观音改变了安溪百万农民的命运,改写了安溪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。”2005年底,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联合召开的《战略性利用商标促进经济暨农村发展国际研讨会》在北京举行。陈水潮又应邀代表安溪县在大会上作了经验介绍,“安溪铁观音”促进农民增收、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受到国际的关注。
    安溪茶业的发展来之不易,每一个成功的发展阶段,都凝聚着无数的心血和汗水。陈水潮就见证了安溪茶业20多年来的发展变化,也为主参与策划、组织、实施一系列推动安溪茶业发展的重大茶事活动。
    也许,有些活动现在看来微不足道,是“小菜一碟”,但在当时市场经济还不甚发达的安溪来说,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。没有活动经验、没有借鉴模式,没有活动经费,一切都是“摸着石头过河”。
    陈水潮不会忘记,1993年,安溪首次走出县门,到泉州举办“安溪四大名茶王赛”,开创了到县外举办茶事活动、邀请县外各界人士现场观摩茶王赛、电视传媒全程介入茶事活动、获金奖茶王现场拍卖等多项茶事活动的历史。安溪铁观音由此打入泉州,并在闽南遍地开花。
    陈水潮不会忘记,1996年10月,安溪首次跨出省界,到广州举办茶王赛。
    就是这次到广州举办茶王赛,人生地不熟、要筹集资金、要找合作伙伴……作为活动的组织者,陈水潮是两天两夜睡不着、吃不好,头大如斗。但要做就要做好,陈水潮带队在广州蹲点,四处活动,住在便宜的宾馆,每天吃着快餐,不放过任何一个有希望的合作者,不打退堂鼓。10年前的安溪和安溪铁观音还没有多大名气,陈水潮的“坚持”感动了当时海珠区经济合作局,终于同意合作,活动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。
    在广州最豪华的五星级酒店“中国大酒店”,高规格的安溪铁观音茶事活动如期举行。广州本地的一位知名人士参加这次活动,发自内心地说出 “四个从来没有”:从来没有领略过这么大型的茶事活动;从来没有喝过这么香的铁观音;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么高的茶价;从来没有欣赏过那么精彩的茶艺表演。也正是这“四个从来没有”,让“安溪铁观音”口头传播效果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,安溪茶价马上上浮了百分之二十,甚至影响了香港、马来西亚的“安溪铁观音”价格全面上扬。为了这场活动,陈水潮往返广州有6次之多,瘦了整整10斤。
    有了广州举办大型茶事活动的经验,此后,从省内到省外,从海峡茶界的交流到国际茶界的峰会,安溪在海内外举办具有特色的茶事活动,安溪铁观音的名气就是这样一步步地铁硬起来,实现“‘茶王赛’举办到哪里,哪里就有安溪茶”的设想,有力地拓展了茶叶市场。
    如果说,1996年的安溪茶广州行是安溪茶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的话,那么,2005年的“安溪铁观音神州行”更掀起安溪乌龙茶的龙卷风。
    2005年6月和11月,在县委、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,陈水潮带团分别组织实施了这场规模空前的大型品牌宣传活动,联合《人民日报》新华社、中新社等10多家各级新闻单位,先后举办“汕头访商、广州论道、深圳品茗、长沙造势、北京谢知音、济南结新朋、西安传雅韵”等不同主题的茶事活动,开展全方位的安溪铁观音考察交流采风推介活动。这次活动历经南北10多个省(市),行程2万多公里,直接受众达几万人。其行程之远、参与人数之多、影响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,被茶业界、新闻界、文化界誉为“创新之旅”、“成功之旅”、“难忘之旅”,更是“执政为民之旅”。作为活动的主要组织者,陈水潮的辛苦是有目共睹的。在北京的“谢知音”茶事活动中,陈水潮两天之中还要参加国际研讨会、中国特色之乡表彰大会等多场大型会议,北京城区大、堵车多,而每场活动又非他去不可,再苦再累也不怨言。
    陈水潮认为,茶文化是安溪茶产业发展的强有力助推器。早在90年代中期,安溪就率先组建了茶艺表演队。经过10多年来的发展,茶艺表演队如今已成为全国唯一有正式编制的茶文化表演团体。至今,安溪茶文化艺术团已在海内外献演上千场次,到日本、韩国、科威特、比利时等国家参加过各种国际性茶叶博览会、茶文化节等活动,被文化界、新闻界誉为“中国茶文化的精品”。尤其是2004年,安溪茶文化艺术团应“中法文化年”组委会邀请,赴法国进行安溪茶艺表演,并到意大利等国家献艺,向西方国家演绎“纯雅礼和”的东方茶韵,引起极大轰动。
    “安溪人因为拥有了铁观音而名扬四海”、“ 铁观音 因为选择了安溪人才增光添彩”,这两句话概括了安溪与铁观音的密切关系。安溪铁观音能有今天的辉煌,除了大自然的恩赐、老祖宗的培育之功外,是它有幸遇上一个政通人和的好时代,有幸遇上许许多多热爱铁观音、痴迷铁观音、爱护铁观音的人。而这其中,陈水潮则是大家不能忘记的“安溪铁观音第一茶人”。





  • 会员评论
    昵称:
    评论:
    发表评论